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
2022-06-24中医文化 3630人已围观
简介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吴茱萸汤方药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
吴茱萸汤方药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组剂量:
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12枚 生姜18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临症加减:阳虚恶寒者加附子、肉桂;血虚加当归;呕吐甚者加半夏、丁香;腹胀者加白豆蔻;吞酸者加瓦楞子、牡蛎;胃寒痛者加高良姜、香附;头晕头痛较甚者加半夏、川芎。呕吐甚伤阴加沙参、麦冬。
【方论】吴茱萸汤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都有呕吐。《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所以无论是胸膈满闷,厥阴头痛,还是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燥热,既有温胃散寒、开郁化滞之功,又具下气降浊之用,所以作为本方君药;人参大补元气,兼能益阴,用为臣药,补胃之虚;生姜温胃散寒,大枣益气滋脾,以助君臣药温胃补虚;姜、枣相合,还能调和营卫,皆是佐药之义。如此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亦除。但呕吐吞酸有寒热之异,临症必须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为据。
【医论】本方首载于《伤寒论》。《绛雪园古方选注》王晋三日:吴茱萸汤厥阴阳明药也,厥阴为两阴交尽,而一阳生气实寓于中,故仲景治厥以护生气为重。生气一亏,则浊阴上干阳明,吐涎沫,食谷欲呕,烦躁欲死,少阴之阳并露矣。故以吴茱萸直入厥阴,招其垂绝之阳,与人参震坤合得,以保生气,仍用姜枣调其营卫,则参萸因以承宣中下焦,不治心肺而涎沫得摄,呕止烦宁。《伤寒论条辨》方有执曰: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少阴扶危之所须也。总之,本方为温中降逆之代表方,凡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症,投之辄能收效。
【验案】刘xx,女性42岁。1994年12月8日,后小腹及两胁阵发性疼痛,每次持续1~3小时,伴呕吐涎沫,不能进食,大便溏,但寒不热。
一天后到急诊科就诊,先后用阿托品、哌替啶止痛及纠正失水酸中毒等对症处理,仍腹痛不止,历时5天经内外妇产科会诊2次,仍诊断不明,请中医会诊。
症见:急性病容,面色苍白,形体肥胖,弯腰屈背,展转不安,呻吟不止,呕吐涎沫,舌质淡,苔薄白滑,脉沉细弦。证属寒滞厥阴经脉。
治则:温肝散寒,降逆止呕。
[吴茱萸汤加味]
方药:吴茱萸5g党参10g法半夏10g陈皮10g附片10g生姜30g大枣10g水煎服。
服1剂呕吐即止,疼痛大减,继服3剂,步行出院。
【研究】根据《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0~321]陈奇:经药理研究证实。
吴茱萸汤具有以下特点:
①镇吐作用:本方对实验家鸽有显著止吐作用,并且以吴茱萸为主,配伍生姜作用加强,并且以原方配伍作用强。
②止泻作用:本方能抑制实验小鼠的肠蠕动,解除肠痉挛,促进肠吸收。
③抗溃疡作用:本方对应激性胃粘膜出血和溃疡有明显的降低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减轻溃疡出血作用。
④抑制胃运动:显著抑制胃排空,降低胃张力和收缩幅度,其中以吴茱萸为主。
⑤强心作用:本方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其中,以吴茱萸作用明显,并具有剂量小、作用时间长、无增加心肌耗氧的弊端等特点。
⑥升血压:以吴茱萸为主,升压作用迅速,伴有心率减慢,还具有为α、p受体混合兴奋作用。
⑦抗休克:吴茱萸可以显著增加失血后兔的尿量。
⑧改善微循环:本方能扩张微动脉,增加微动脉血流,减少微血管内红细胞聚集,改善微血流态。
⑨提高免疫功能:将本方给予脾虚证小鼠,能增加其胸腺重量,提高吞噬细胞吞噬功能。
方药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辩证论治使用!切记!忌对号入座使用!【文章整理:自然浪步人】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佛跳墙菜品文化
佛跳墙菜品文化菜名由来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 -
中医的精髓与密秘
中医的精髓与密秘: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总称,她包括问诊、辨证、针刺、艾灸、正骨、推拿、伤科、、砭石、中药、刺络放血、点穴疗法、祝由术等等许多有效的疗法在内的一大体系,如:武医、苗医、道医、佛医、藏医等等,仅把“中医”等同于“中药”,把中医的范围“看窄了”,把中药的含义“看小了”,中医的精髓在民间、中药的精髓在于精准组方和用量。 -
长江历史演变
长江历史演变古长江的形成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悔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 -
武当派
武当派武当为中华武术内家之宗。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又有的传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