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麻黄汤[发汗解表方剂]
2024-06-16中医文化 853人已围观
简介麻黄汤[发汗解表方剂]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临床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华夏宝典】
麻黄汤[发汗解表方剂]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临床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麻黄汤歌诀: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方组: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常规用量: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煎法用法:上四味药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加减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方义: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临床运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临症禁忌:
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②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临床医家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华夏宝典/编辑部

麻黄汤临症应用化裁:
麻黄加术汤
方组: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煎法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临床应用:可用湿邪困肤,皮表肿胀。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出处:《金匮要略》
②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组: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出处:《金匮要略》
③大青龙汤
方组:麻黄(去节)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切)9g,大枣(擘)3g。
煎法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出处:《伤寒论》
④华盖散
方组: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用法:上药共为细粉末,每服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临床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自润,脉浮紧。
出处:《博济方》
⑤三拗汤
方组:生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症化裁释义: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湿,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华夏宝典/编辑部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中国六大茶系
中国六大茶系中国茶品种繁多,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工艺、不同地域可划分为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这些基本茶类随发展潮流与人们生活需求进行作原料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类。主要有花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等等随传统文化的影响祖国茶文化在不断延伸发展,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茶人,创造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外加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人不断的革命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运用最广泛、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 -
南少林寺【福建福清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福建福清南少林寺】南少林寺,坐落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据考该寺于清朝嘉庆年间因白莲教占据被清兵焚毁。在1993年6且4日,经科学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在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又经福建省、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在南少林寺,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南少林寺以及石桥、石盂、石槽、石碾(药臼)、石碑、石础、石舂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不胜枚举。 -
黄河水文特征(黄河径流量)
黄河水文特征(黄河径流量)实测年径流量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在进行复查和插补的基础上,采用1919~1953年系列,计算陕县实测年径流量为412亿立方米。1962年提出《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其中陕县站实测年径流量423.5亿立方米,秦厂站472.4亿立方米。1975年黄委会规划办公室编制治黄规划时,采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计算黄河 -
清热药[中药学] 第三章 清 热 药
清热药[中药学] 第三章 清 热 药, 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第三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应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症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点击排行
俞国进[自然门武术名家]本栏推荐
八卦掌【传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