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葛根[藤本植物中药名]
2024-08-29中医文化 953人已围观
简介葛根[藤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豆科落叶藤本植物粉葛的根。华夏宝典之发散风热中药,藤本植物、豆科粉葛的根部用药。 处方用名: 粉葛根 煨葛根。 性味与归经: 甘、辛,平。入脾、胃经。 功效: 解表、透疹、生津、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之功。 临床应用: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用药须知:葛根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葛根[藤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豆科落叶藤本植物粉葛的根。华夏宝典之发散风热中药,藤本植物、豆科粉葛的根部用药,药食同源。
处方用名: 粉葛根 煨葛根。
性味与归经: 甘、辛,平。入脾、胃经。
功效: 解表、透疹、生津、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之功。
临床应用: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用药须知:葛根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现代用量:10~15g、煎服。

生理特性:
粗壮藤本,长可达8米,全体被黄色长硬毛,茎基部木质,有粗厚的块状根。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卵状长圆形,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与小叶柄等长或较长;小叶三裂,偶尔全缘,顶生小叶宽 卵形或斜卵形,长8-15(-19)厘米,宽5-12(-18)厘米,先端长渐尖,侧生小叶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黄色、平伏的蔬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 被黄揭色绒毛。荚果长椭圆形,长5-9厘米,宽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长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或生于海拔1000-3200米的山沟林中。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临床应用:
葛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能。
1.用于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项强等症﹣﹣葛根有发汗、退热作用。在临床上,如与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热症,如与麻黄、桂枝、芍药等配伍,可用于风寒表症而见项背强、无汗、恶风者。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葛根有透发麻疹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泻功能,所以麻疹发热口渴,或伴有腹泻等症,常与升麻等配合应用。
3.用于胃热口渴等症﹣﹣本品又能生津止渴,对热病口渴,或消渴等症,可配麦冬、天花粉等同用。
4.用于脾虚泄泻,湿热泻痢等症﹣﹣本品性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有制止泄泻的作用。在临床上可配合党参、白术等补脾药治疗脾虚煎服;外用适量。泄泻;如配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药,又可用于湿热泻痢等症。[俞景耀医生/提供]
【附药】葛花:药用粉葛的花。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胃止渴。适用于饮酒过度,口渴,胃气受伤。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石膏、羌活、白芷、黄芩、芍药、桔梗、甘草、生姜、大枣,治三阳合病、头痛发热、心烦不眠、目疼鼻干、四肢疹楚、脉微洪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治身热下利、胸院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者。
葛根汤(《伤寒论》)、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大枣,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
现代研究报道:
成分:葛根含黄酮苷(为葛根素、葛根黄式、大豆黄酮式、大豆黄酮等),多量淀粉。
药理:葛根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并有较强的解热作用,略有降低血糖作用,又能缓解肌肉痉挛。以大白鼠实验,葛根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反应有保护作用。
按语:葛根甘润性平而偏凉,有升散、退热、生津的功效。凡邪郁肌表,身热不退,不论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都可应用。
据试验报道,本品近年来试用于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项背强痛及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有一定效果。本品生用称粉葛根,简称葛根,用于解表、透疹、生津;炒用称煨葛根,用于止泻(上海地区系用麸皮拌炒至黄色,用麸制是取它有和胃之功)。
主要产地:
中国大部地区有产,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相关文献记载:
1.《本草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2.《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3.《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
4.《本经》: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5.《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福州芋泥饮食文化
福州芋泥饮食文化福州菜吃到最后必须上甜食。甜食一般是一干一汤,干的如菜头饼、千页糕等;汤则有菠萝汤、桂圆汤、花生汤等。但是,最具有福州街居传统美食特色的应首推芋泥、炒糕和粉包汤。芋泥的用料和做法都很简单,把槟榔芋蒸熟捣成泥状,加白糖、梅舌、芝麻、猪油等,拌匀后在蒸笼中蒸些许时间即成。吃芋泥时应注意别烫着了,因为芋泥端上来时,猪油盖在上面,热气不易散发,而表面又看不到热气,所以不能匆忙下嘴。福州有个民间传说,说有一回,林则徐宴请英国人,上了一碗芋泥,烫了“番仔”的嘴,为的是搞“报复”,因为英国人曾 -
现代散打的由来
现代散打的由来徒手搏击也称散手、散打,散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远古年代,古称“相搏”、“技击”、“白打”、“手战”等,武林界民间由于对抗性相搏经常安排在高台上供人观看,所以民间又有“打擂台”之称。进入近代时期,于1933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运动大会”上,散手对抗比赛按体重分级,规定击倒对方为胜,采取三局两胜制。这次的比赛近乎摔跤,有选手消耗时间长达一小时之多,当时的媒体报纸评论说:“国术场变成了斗牛场”。此后,举行的“第二届国术国考”中,散手以“点到为止”,也没有时间限制,结果双方均不敢轻 -
三伏灸[时间医学】
三伏灸三伏灸即天灸全称为“三伏天·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国传统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也是中医传统养生宝典,具体做法是根 -
名医华佗
名医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州市),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点击排行
俞国进[自然门武术名家]本栏推荐
八卦掌【传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