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巴豆[乔木植物种子中药名]
2025-02-19中医文化 1022人已围观
简介巴豆[乔木植物种子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峻下逐水药 泻下药,大戟科常绿乔木植物巴豆树的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 巴豆霜.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逐水,劫痰,蚀疮。 临床应用:1.用于寒积便秘,水肿腹水﹣﹣巴豆药性猛烈, 为温通峻下药, 能祛寒积而通便秘,泻积水而消水肿,适用于身体壮实的水肿、腹水,以及寒积便秘等症。治寒积便秘,常配干姜、大黄等同用;治水肿腹水,可与杏仁等同用。俞景耀中医师/提供
巴豆[乔木植物种子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峻下逐水药 泻下药,大戟科常绿乔木植物巴豆树的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 巴豆霜.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逐水,劫痰,蚀疮。

临床应用:
1.用于寒积便秘,水肿腹水﹣﹣巴豆药性猛烈, 为温通峻下药, 能祛寒积而通便秘,泻积水而消水肿,适用于身体壮实的水肿、腹水,以及寒积便秘等症。治寒积便秘,常配干姜、大黄等同用;治水肿腹水,可与杏仁等同用。
2.用于小儿痰壅咽喉、气急喘促等症﹣﹣巴豆对痰壅咽喉、气急喘促、胸膈胀满、窒息欲死,内服配胆南星等,有豁痰开咽的功效;如症情危急,也可用巴豆霜少量灌服,促使吐出痰涎而通闭塞。
3.用于肺痈、咳嗽胸痛、痰多腥臭等症﹣﹣巴豆祛痰作用甚强,用治肺痈,常配合桔梗、贝母等同用。
4.用于痰迷心窍、癫痫痴狂﹣﹣巴豆攻泻劫痰,治癫痫痴狂,常与朱砂、牛黄等药同用,以祛痰而治窍闭。
5.用于疮疡化脓而未溃破者﹣﹣巴豆外用有腐蚀作用,故可暂用于疮疡脓熟而未溃破者,如验方咬头膏以巴豆配伍乳香、没药、木鳖子、葩麻子等药,外贴患处,能腐蚀皮肤,促使溃破。俞景耀针灸医师/提供
【一般用量与用法】 内服每次一厘至三厘,一般不入煎剂,多配入丸散应用。外用适量。本品有大毒,故非急症必需时,不得轻易使用。孕妇及体虚者忌用。
[方剂举例】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巴豆、大黄、干姜,治寒滞食积阻结于肠胃,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暴厥者。
三物小白散(《伤寒论》):巴豆、贝母、桔梗,治寒实结胸。
万应保赤散(验方): 巴豆霜、胆星、朱砂、六釉,治小儿痰壅。
【现代医学试验报道】
成分:巴豆含脂肪油(巴豆油)约40%,油中的泻下成分为巴豆树脂约2~3%,系巴豆醇与甲酸、丁酸及巴豆酸所形成的酯。此外,还含有蛋白质约18%,其中有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尚含有巴豆试1~3.8%及一种类似葩麻碱的生物碱。
药理:巴豆的毒性在油,如内服巴豆油1/4滴,1~3小时后发生峻下,20滴致死。内服巴豆油至肠内遇碱性肠液,析出巴豆酸,刺激肠粘膜,使之发炎并增加分泌物及肠蠕动,而产生剧烈泻下。
巴豆毒素,为原浆毒素,能溶解红血球,使局部细胞坏死,但遇热即失去毒性。
巴豆油触沾皮肤,即烧灼成脓疱状红疹、发泡,可用冷水洗涤以解其毒。
据报道,用巴豆浸出液杀灭姜片虫的中间寄主扁卷螺及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有效。
【中毒与处理】
症状:皮肤敷药﹣﹣局部烧灼,发炎,24小时后发泡,愈合不留癫痕。入眼﹣﹣腐蚀结膜及角膜。内服数滴﹣﹣口喉肿痛,呕吐,肠绞痛,腹泻,大便水样,里急后重。如内服较多,更有肠壁腐蚀,出现霍乱样米汤样大便;头痛,眩晕,皮肤冷湿,脱水,虚脱,呼吸或循环衰竭死亡。
处理:内服中毒者给饮鸡蛋清、面糊等。以温水洗胃,动作要轻巧,以免食道及胃粘膜受损加重。对症及支持疗法,如输液、强心剂等;腹痛剧烈,可注射15毫克盐酸吗啡,佐以0.6毫克硫酸阿托品。民间疗法:(甲)大豆一斤煮汁饮服。(乙)捣烂芭蕉叶榨汁饮服。(《金华科技》1973.1.)
按语:巴豆别名为"刚子(江子)",是一味峻泻药,用它逐水、攻痰,确有特殊的功效。由于它起泻下作用主要是所含的油,为剧毒之品,且有腐蚀作用,不宜直接内服。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为安全计,故先经过压榨,去掉它大部分油,以剩下的残渣,名巴豆霜,配入丸散应用。是以巴豆霜所发挥的功效仍是微量的巴豆油的作用,而这种实践经验,确有其宝贵之处。但巴豆霜仍有毒性,故只能少用、暂用,不能多用、久服。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血管畅通生命长
血管畅通生命长【中医养生】 中医学上认为万病的根源就在于瘀。人体生命中血管寿命和人的寿命等长,说明了血管有多么重要。如果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城市,那么血管就相当于城市的道路。如果有条道路拥堵了,那么从这条路上通过的车辆就不能畅快通行。如何使全身血管,颈动脉血管状态良好,光滑没有斑块,无瘀血硬化症状,中医中药让您血管畅通生命无忧! -
中华各时代茶文化
中华各时代茶文化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 -
昆仑派武术的拳种与器械
昆仑派武术的拳种与器械昆仑派武术在拳术方面有许多独有的拳种: 弹腿:回族拳术之一。因其发腿迅速,有如弹丸射出而得名。弹腿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源于陕西的西安、渭南等地,后流传于宁夏,并改称“踏脚”。清末民初,一些回族拳师赴上海以授拳谋生,弹腿开始流传于上海。1919年,武术家吴志青在上海创办中华武术会,并聘请一些著名的回族武术家教授弹腿拳术。回族武术家王子平(1881―1973)曾在20世纪20年代用弹腿拳术击败俄、英、德等国大力士,使弹腿拳术名震中外。吴志青曾著有《教门弹腿图说》一书。 -
牵牛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牵牛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一中医学一一中药学之下逐水药,旋花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牵牛的种子。 处方用名:牵牛子 黑丑 白丑 二丑。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消肿,祛痰逐饮,杀虫攻积。 临床应用:1.用于水肿腹水、二便不利、脚气等症。牵牛子泻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湿由二便排出,而消水肿。如治水肿喘满、便不利等症,可配合白术、桑白皮、木通、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
点击排行
俞国进[自然门武术名家]本栏推荐
八卦掌【传统武术】